2008年11月2日 星期日

系統分析與設計971027作業版

1.Competitive strategy競爭策略
競爭策略(competitive strategy):美國學者porter提出。創造別人無可取代的地位,有正確的目標、取捨以及自我設限。企業應該依據自己產業的特色、公司的體質,選擇成本競爭或者是特色競爭。不論競爭策略為何,不斷創新、持續提高生產力是企業維持競爭優勢的不二法門。他主張面對五大競爭作用力時的三項基本策略:
(一)低成本策略:若能站穩低成本地位,則即使四週強敵環伺,公司也能在產業內獲得水準以上的報酬;並因對手削價競爭、失去利潤,而持續獲利!
(二)產品差異化策略:差異化策略如果成功,公司將極可能賺得高於產業平均的利潤;因為這套策略雖然和成本領先策略不同,卻同樣可創造出一個足以抵擋五大作用力的盾牌!
(三)集中策略:專注於特定目標的公司,與那些競爭範圍較廣的對手相比,以更高的效能或效率達成自己小範圍的策略目標。
<註>五大競爭作用力:競爭者、潛在進入者、替代品、供應商、客戶

2.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電子資料交換
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標準起源於1960年代,因應電腦化作業之推動,企業間電腦連線作業逐成為必然之趨勢,但為了配合顧客使用資訊系統之不同,反而造成資料格式轉換成本的迅速增加,此時EDI標準因運而生。
所以EDI的定義為一台電腦的應用系統,運用協定的標準與資料格式,經電子化傳遞方式,將資料傳送到另一台電腦的應用系統,讓電腦能夠自動處理所有作業。也是指兩個公司組織使用網路來交換資料的方式。

3.Value chain analysis價值鏈分析
價值鏈名稱是由美國學者porter於1985年提出。所謂價值鏈,是指企業創造有價值的產品或勞務給顧客的一連串「價值創造活動」,包括往上溯及原料來源的供應商,往下達到產品的最終購買者為止。價值鏈分析(value chain analysis)係指藉由評估整個價值鏈的作業活動,進而重新修正價值鏈以增強長期競爭優勢的程序。價值鏈分析的目的在於找出並連結足以降低成本或加強產品差異化之價值創造活動。

沒有留言: